產品
上個月,,微信小程序最引人矚目的動作,,無疑是上線了小店小程序。
“不靠第三方就能做小程序電商”的設想,,讓不少運營者興奮不已,,各種猜測也隨之襲來。有人高調定論,,認為這是微信“歷史性的一步”,,也有人不以為然,認為小店小程序可能會跟微信小店一樣“成為雞肋”。
那么,,上線近一個月的小店小程序,,實際體驗究竟如何?對于運營者來說,小店小程序到底是“機遇”還是“雞肋”?
流量來源單一,,推廣成難題
目前,,小店小程序主要有三個流量入口。流量來源之一是公眾號詳情頁,,可以看到該公眾號綁定的小店小程序,。
另一個流量來源是在內部推文中插入小店小程序的鏈接或二維碼。
最后一個,,也是唯一的外部流量入口,,就是在微信或小程序的搜索欄輸入相應名稱進行檢索。
比起普通小程序,,小店小程序的流量入口可以說“少得可憐”:
不能添加到公眾號菜單欄,,不能同其他小程序相互跳轉,無法關聯不同主體的公眾號,,無法在外部推文中插入鏈接,,不能投放廣點通……
“小店小程序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小程序,因為它沒有自己的AppID”,,由此便衍生了上述問題,。但是“完全依附于某個公眾號,只靠搜索,,流量肯定不夠”,。
此外,對于電商小程序來說,,借助“紅包”“社交拼團”等營銷工具,,在微信生態(tài)中實現裂變式傳播,是常見的玩法,,“蘑菇街”和“拼多多”就是典型案例,。
但在小店小程序中,商家除了可添加禮品卡模塊發(fā)放優(yōu)惠券外,,并沒有其他營銷插件功能,,即使營銷高手也有點難為無米之炊。
功能過于基礎,,體驗感欠佳
除了難以獲取流量,,功能過于簡單粗糙,也是小店小程序被運營者詬病的地方,。
目前,,小店小程序可以按貨架對商品進行分類展示,,用戶可以在里面完成購買,、查看物流,、與商家溝通等基本操作,但很多常見功能在小店小程序中卻無法實現,。
比如,,用戶購買后,居然沒有取消訂單和退貨的選項,。(這個坑有點大…)
而對于商家來說,,也有個不能吃“后悔藥”的選擇:申請時上傳的“小程序頭像”,審核完畢后,,就不能修改了!
有運營者對此表示不解:為什么不能像普通小程序那樣,,一個月可以申請修改5次呢?
那么,小店小程序到底雞肋還是機遇?
早在2014年,,小店小程序的“前輩”——微信小店就曾在上線之初引發(fā)震動,。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,微信小店將會狙擊阿里的淘寶,,第三方服務商也將遭到“毀滅性”打擊,。
然而事實則是,微信小店幾乎沒有掀起什么水花,。
究其原因 ,,一方面是微信小店的功能過于粗糙,另一方面是使用場景單一:只能在推文底部的“閱讀原文”和公眾號的菜單欄中插入,,流量來源十分有限,。
現在看來,小店小程序幾乎跟它的前輩如出一轍:使用門檻雖低,,但功能過于簡單,,缺乏流量入口。這無疑給前段時間被唱衰的第三方服務商們吃了一劑“回血包”,。
盡管有諸多不足,,但對于上線不到一個月的小店小程序來說,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,。小店小程序是會像微信小店一樣虎頭蛇尾,,還是后續(xù)增加新能力,整站營銷用戶體驗,,成為微信進軍電商的馬前卒?
一切,,還有待觀察。
p0